农大教授帮兰考农民卖大米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开局一周只卖一百斤 昨天终于有了固定门脸儿
在昨天正式开业的销售点现场,兰考无公害大米引起北京市民的兴趣 摄影/袁艺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终于不用眼里含泪,向人倾诉帮助河南南马庄合作社农民卖无公害大米的难处了。昨天,河南省兰考合作社纯无公害大米设在宣武区半步桥街亨达万隆农贸市场的销售点正式开业,河南农民生产的无公害大米在北京终于有了一个固定销售点。
■兰考大米在北京开了服务处
上午10点,农贸市场里热闹非凡,南马庄合作社文艺队的农民敲着锣、打着鼓、扭着秧歌,拉开了“兰考合作社纯无公害大米北京服务处开业典礼”的序幕。
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些专家教授应邀参加了开业典礼,两所大学的几十名大学生作为志愿者,也来到现场帮忙。在农贸市场入口处,大学生们拼了两张桌子,摆了十几袋大米,临时设了一个大米促销点。
“我们一直跟着何教授和南马庄合作社的农民在北京卖大米,能为农民做点实事,我们挺高兴的。”农大的陈同学诚恳地告诉记者。
临时大米销售处始终被人群围个水泄不通,许多在市场买菜的人手里提着菜,纷纷询问大米的价钱和产地。听说大米卖两块五一斤后,一些人摇摇头就离开了。有的人则痛快地掏出钱,买上一两袋大米,说是“买回家尝个鲜”。
在大米销售店铺里,负责卖米的南马庄合作社农民张大哥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头回拉到北京的10吨大米卖完后,这个月15日,合作社又运了4吨大米到北京,当天晚上还会运来10吨。“我们的大米是好东西,又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忙,我们心里有底。”
■在河南卖大米四处碰壁被迫北上
两年前,在兰考县挂职做副县长的何慧丽,在三义寨乡进行“新乡村建设”实验,南马庄的经济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过去一年,“无公害大米协会”利用黄河水灌溉的优势,生产出了700吨优质、生态、安全的大米。
村民们首先在洛阳、郑州等地推销大米,但开局不利。首先是进超市受阻,目前大小超市都要押金,小超市最低5000元左右,大超市最低3万元左右,还有占柜费,有的押货期半年到一年不等。何慧丽说:“超市的门槛儿太高,农民根本承受不起。”
再尝试搞“团购”,可南马庄的村民跑前跑后,反馈来的信息是:现在的单位,有的是发东西,但未必都发米。即使发米,人家有自己的老客户,凭什么换你?
进社区“直销”也问题多多。因为成本高,南马庄的无公害大米单价比当地普通大米贵了两三毛钱。在郑州苗圃社区,协会派了两个人守摊儿零售,5公斤装的大米,每天卖个五六袋,连两个人的生活费都不够。
南马庄的农民硬着头皮转了一圈儿,到处碰壁,于是,让兰考大米“进京”,成了何慧丽这个来自北京的大学教授能想到的最后一个点子。
■在北京卖米一周只卖了100斤
去年12月26日,何慧丽和河南兰考县南马庄村几位农民把10吨无公害大米运进北京卖。5公斤25元,有点贵。
“好东西是生产出来了,没想到卖掉却是这么难!”身为南马庄无公害大米协会副会长的张砚斌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只卖了100多斤大米。
张砚斌的卖法很传统,他就是到社区的门口挂个宣传板,旁边放上两袋大米,有人经过他就向对方讲,这是他们自己生产的无公害大米,绝对是好东西。可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把他称为“骗子”。
一周后,10吨米卖了不到100斤;半个月后,卖了不到2000斤。此时,何慧丽急了,说,大米没卖出去,只想哭。
■在各界帮助下终于打开了市场大门
大米遇冷第一周,1月2日,何慧丽在北大资源宾馆三楼一间会议室里,组织了一个“卖大米”新闻发布会。1月3日,大米寄卖点之一又打出了经济学家温铁军教授的郑重推荐。再加上各地媒体宣传,本身质量过硬,大米的销售市场渐渐打开,销量每天都在上升,“现在,一天能卖1500公斤,也开始有了回头客,我们的努力总算没白费。”寄卖点一位志愿者说。
1月15日,在北四环“乌有之乡”书店,何慧丽召开了一个非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南马庄合作社大米协会卖米领导小组正式宣布成立。这个“卖米领导小组”总共10名成员,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任名誉组长,何慧丽任秘书长,其他成员包括大学教师、书店老板、搞过粮油生意的商业人士、维权网站负责人、热心市民,还有来自兰考南马庄的村支书张砚斌和村经济合作社副理事长付玉平。
何慧丽同时宣布,几周前从河南兰考县拉进北京的10吨无公害大米,已经销售告罄,另外10吨大米正在加急运送途中。
两周前还在为卖米愁眉不展,如今她却信心十足。“有些人说我们不尊重市场规律,没组织,是盲动,好了,现在我们有组织了,销售业绩也不错,我们要坚持下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