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说给农民听,又做给农民看”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长泰县乡土技术人员服务群众纪实
“这2亩多的毛豆地是学黄奕结种的。”看着细雨中更显青翠的毛豆苗,长泰县径仑村2组王北乐不可支。3年前,王北受雇于枋洋村乡土技术人员黄奕结,看到黄奕结地里毛豆总是满载而归,让王北很是惊讶。黄奕结为其指点道:早季毛豆要晚种,农历11月底下种,收成时就能避开上市的高峰期。依此妙方,2年来王北屡试不爽。
如今,在长泰县,像黄奕结这样的乡土技术人员共有171名,他们“既说给农民听,又做给农民看”,促进了农民转型,使过去的“田把式”变成了“科技通”,庄稼汉变成了经济人,“苦力型”变成了“智力型”,为群众架起了富民金桥。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增长11.3%%,是五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上世纪70年代,黄奕结从县五七大学毕业,成为了村科技员,主管60亩水稻试验田。2000年时,枋洋镇早季毛豆遭遇败市,引起了他的思考。当年9月,他到晋江,看到一农村老汉正在用簸箕净稻,使他茅塞顿开:可用中季稻轮作,既改良消毒毛豆地土壤,又可集约利用农田让农民增收一季,还能为秋季菇农多备草料。于是他打破传统,在自家的4分地里试验,一年半后,亩产量达360多公斤,轰动全镇。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今,全县中季稻种植蔚然成风,“稻—稻—菜”、“豆—稻—菜”等大田种植高产高效模式达8万亩,中季稻平均亩产量达400公斤。而黄奕结则又先后在自家的5亩地里试验,推出了晚种毛豆、早种茄子等技术。
上花村的戴金地从事农业科技已有30多年了,是个蔬菜种植的老把式。菜农们遇到了什么“疑难杂症”,他都热心义当“技术顾问”。去年9月,2组村民许江英的妻子由于不识字,错把丁草胺当成了低农残杀虫剂喷施豇豆0.7亩。第二天,豇豆的枝条、嫩芽、花骨朵儿都枯黄了。慌忙找来了戴金地,戴金地妙手回春,喷施了植物抗病剂,又科学地进行跟水追肥。一周后,豇豆“起死回生”,又长出了嫩芽,当年收成1500多元。乐得许江英专程登门道谢。据不完全统计,戴金地每年接受群众咨询上万人次,下田间技术指导2000多场次,发放技术专刊1万多份。在戴金地及其他土专家的合力下,上花村年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年创产值近千万元;豇豆、扁豆、粉豆等一些蔬菜新品种在上花村试种成功后还推广到全县,仅菜豆全县就种植了7000多亩;全县90%%以上的菜豆经上花村卖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全县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赤岭村4组黄那新是个多面手,菜、茶、果、食用菌等,样样在行。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就义务到田间山头现场为群众解疑释惑,播撒科技星火。他不畏山高路远解决径仑村大竹乾自然村柚子流胶硬化、试验推广全镇花生高产栽培模式等传为美谈。如今,年已55岁的他,服务群众依然是风风火火。封头自然村40户农民种植毛豆效益不见佳。黄那新到地里一查看,判断是根腐疫霉病在作怪,开出了0.5公斤的种子拌以1克半的霉多美尔,1亩地用20克钼酸氨的药方一剂奏效,同时,为了解决农残问题,他还亲自帮豆农配药,并把自家地里用的电动喷雾器、频振式杀虫灯运到田头帮豆农喷施,动手示范“绿色”生产,不仅使该自然村的毛豆亩产量提高到650—700公斤,还成为了厦门国峰、龙海东海等冷冻厂外销的“样板产品”。杨伟群薛支祥张碧辉文/图
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