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设施农业引领农业产业化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近日,在一片盖着草帘的“房子”地里,昭阳镇陈娄村女村民侯建冬点着卖给贩子42公斤番茄的142块钱,对笔者说:“番茄上市还得20多天,这是拣的先熟的,给贩子一块七角一斤,真正卖得好价是在春节期间,到时外地商贩来拿,每斤卖到一块八九至两块。”
侯建冬今年41岁,高中文化,3年前在市蔬菜研发所的指导下,建了一座1.02亩的日光温棚,施肥、打药、浇水,全部采用自动滴灌。番茄一年两熟,产量1.01万公斤,收入约2万元;夏天搭建防虫网、遮阳网种植小青菜三茬,收入6000多元。除去温棚折旧、农本费2200元,侯建冬一座温棚年纯收入约2.3万多元,相当于种25亩稻麦的收入。
市蔬菜研发所所长徐东旭介绍,设施农业,就是使用材料人为创造作物生长环境条件。目前,兴化设施农业,主要生长早熟、超早熟和秋延后蔬菜,总面积7万亩。其中早熟类的地膜栽培1.5万亩、小棚1万亩;超熟类的大棚4万亩;秋延后(反季节)5000亩。亩平均按最低纯收入2000元计算,一年纯收入1.4亿元。
近年来,兴化把培植、推广设施农业,当作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为开展该项工作,市里成立了蔬菜开发生产研究所,配备了6名高级农艺师从事专项工作,划给100亩试验示范田及生产科研经费,同时从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建设规模种植区的道路、电力设施。
坐落在临城镇的市润绿生态种植区,是以大棚草莓种植为主产品的设施农业项目区。市里就投入资金120万元。据临城镇农技站站长李开江介绍,由于注重了科技示范功能,尽管园区规划核心区只有200多亩,但受此辐射带动的栽培面积有1100亩。眼下,草莓已开始上市,每公斤批发价7元,亩实现收入可达1.2万元。
“设施农业好不好,关键看农民赚到的钞票是多少。”垛田镇镇长舒桂兰说,科技含量高的不说,就说镇里农户用竹搭小棚种毛豆,产量比种露地毛豆没有提高,但亩收入却提高了1000元,主要是上市早。该镇搞蔬菜小棚、大棚有900多户,1100多亩。
设施农业,使农民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