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农家乐”让污染走开!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央视国际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成为亚洲最大的硫酸生产基地,但环境污染严重。2002年底全镇13家化工厂全部关闭。乡镇财政收入在全县乡镇财政收入的排名由前列降为倒数第一,长沙县提出把黄兴镇建成“省会城市后花园、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生态农业样板点”的新发展思路。2004年黄兴镇的财政收入恢复到1200万元,到2007年财政收入可达到企业关停前的水平。(新华网)   对于黄兴镇这样一个曾经视化工企业为“宝贝疙瘩”经济强镇,如何舍得将13家化工厂全部关闭?一个叫章志标普通农民功不可没。当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时,章志标等黄兴镇蓝田村民不再沉默了。有人说他是难缠的“刁民”,有人说他是顽强的“环保卫士”。某“小化工”老板放出话来,只要章志标不带头闹了,就马上送几十万元钱给他,章志标说:“我不要钱,要命!”   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富裕起来。而盲目的决策和饥不择食的发展只能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当时黄兴镇企业纷纷上马化工企业,认为化工来钱快,就业多。大多企业没有任何污染处理设施,排放污染让老百姓煮不了饭。章志标为代表的群众强烈要求整改,可企业置之不理,每年和这些化工企业频频发生冲突。一方面是经济数字、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严重污染、祸延子孙。当时,长沙县领导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发展经济肯定要污染环境,一些小的污染应该承受;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在环保总局、上级政府和媒体舆论监督的干预下,经过一系列交锋,最后长沙县形成彻底关闭所有化工企业的思路。镇领导先后召开了24场关闭企业的会议,达成一致共识:“黄兴镇为发展经济而污染环境,这种模式不适应人类社会追求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一个普通农民意识到决不能“要钱不要命”,某些领导反而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虽然及时得到了纠正,却值得深思。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图景让污染走开。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拒绝一切污浊的空气和不干净的GDP。如今的黄兴镇,再也见不到水臭山荒、树木枯死、废渣堆放、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群众吃水也不用跑到几里外的地方去挑。近两年,43岁的章志标除了经营自家“农家乐”、苗木基地外,还经常被邀请参加当地政府在环保、旅游等方面的评议和监督。他说,污染企业关闭后,浏阳河的水草又长起来,鸟儿也飞来了。   “农家乐”就是要让农民在自己的家园里真正感到幸福和快乐。建设一个没有污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优美的乡村环境就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为农村赢得新的发展机遇。让黄兴镇拒绝污染,重走水更清、天更蓝的发展之路,成为今日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典范。(作者:梁江涛)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