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太湖切断污染源为农民拓展新财源十八湾:生态修复的“绿色范本”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无锡日报
本报讯(记者章莹)上月底,最后一批落叶树被补种到十八湾沿湖绿地。
至此,该绿地乔木、灌木总数达77.5万株,草坪40万平方米,水生植物品种多达16个。这个长达8.1公里、占地87公顷的沿湖生态修复工程,在默默施工了大半年后,正式宣告结束。
“这不是景观工程,而是农业项目。”日前,负责此项工程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孙志亮突然对外界的说法作出匡正,“该沿湖地带建设初衷就是为梅梁湖隔断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通过打造新型都市农业造福当地农民。”该地带现已基本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规模农业的集中地。
审视太湖最北端这条绵长的生态林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用意一览无遗。从十八湾民福加油站到闾江口,南侧太湖烟波浩淼,一堤之隔则是青坡起伏、果树成林。在此之前,隔着太湖大堤就是成片的农田,虽然沿湖也有防护林带,但耕种所需的大量化肥依然成为影响梅梁湖水质的一大隐患。政府相关部门经多次研究,认为只有切断农业面源污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湖体的危害。此外,随着环太湖公路的建成,旧有水利灌溉系统受到影响,农民穿越马路劳作也暴露出诸多不便。这样,“退耕”方案浮出水面。
退耕后如何最大程度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效应?如何最大程度保护农民利益?三大问题横亘面前。
从地理位置看,十八湾犹如一条“金扁担”,挑起了梅园和马山两大景区,成为无锡最具特色的一条景观轴线,别具风情的山路十八湾,成为无锡凭山临水独特禀赋的最佳注释。加上出于“脱胎于农必须反哺于农”的理念,政府决定在这里打造一条生态观光农业带。
沿湖生态修复的过程,也是节约土地、科学治理的过程。8.1公里长的生态林带地形起伏,这些堆土而成的缓坡没有耗用别处一丝耕地,所需60万方泥土全部就地取材,而开挖的20余处池塘全部修建成小湿地,种植的藕、莲花、菱、菖蒲、芋头等植物,既有经济价值,又成为污染物“过滤网”。杨梅、桃树、梨等果树也被大面积栽种,为今后发展休闲旅游打下伏笔。
太湖大堤的生态化改造,更为太湖北端蓝藻“顽疾”找到了缓解之道。以往,盛夏南风一吹,太湖水域漂浮的蓝藻全部进入十八湾地区,湖浪一打,蓝藻搁浅在混凝土驳岸上,发出阵阵臭味。如今,直立的硬面驳岸已改建为覆土缓坡,有利于吸附蓝藻。
这个以景观面目出现的农业项目,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福地。据介绍,十八湾生态林带占用的土地由政府向农民租用,农民每年因此获得的土地租金收入比以前种田收入多一倍。目前,生态林带建有杨湾、姚湾两处服务区,市民和过路车辆可来此小憩,尝农家饭,采树上果。
未来这里的管理服务人员将优先从当地农民中录用,为他们拓展经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