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河南方城科技富民结硕果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河南省方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实现了全县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一、强化责任,落实制度,营造科技工作新机制   县委、县政府把加速科技进步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科技进步目标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县乡建立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党委政府各一名副职专抓,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党政领导干部中实行科技进步任期目标管理的决定》,对全县各乡镇党政领导实行科技进步目标管理,每年初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与县政府签订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书,半年初评,年终总评,把科技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认真落实科技工作例会制度,县委、县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题听取科技工作汇报,研究制订促进科技进步的相应措施,协调解决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4大家领导每人分包一项支柱产业或一个重点项目,人人心中有科技目标,人人肩上有科技担子。背靠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借助高层智力,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对接工程。4年来,共开展县校项目对接44项、县乡项目对接156项,涉及林业、牧畜业、中草药、小辣椒、烟叶、蔬菜等产业。共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120个,引进推广玉米、小麦、油菜、烟叶、果树、中草药等作物新品种82个,推广新技术新种植模式37个。河南农大、郑州果树研究所的20多名专家教授和我县的3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了项目对接活动。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烟、椒、果、药、草、菜等6大主导产业,总面积发展到70万亩,近年新增30万亩。打造出了沿豫01线果椒、豫50线烟叶、鲁姚线中药材3条特色产业带,培育出10个特色产业乡镇。2004年,方城县被河南农大确定为“河南农业大学综合科教示范县”,全省仅此一家。2005年8月,方城县又成为南阳市与河南农大科教富民行动合作计划3个试点县之一,科教富民强县有了更为强大的人才技术支撑。制订《方城县“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科技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全县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继续按照“1223”(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建设;突出两大任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与经济结合;抓好两个重点:农业科技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三大工程:技术创新、科技示范和人才开发工程)的工作思路,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把科技工作贯穿到整个经济工作之中,推动全县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十五”及2010年全县科技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2004年10月,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城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全县的科技进步工作,拟定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在全县掀起了科技创新热潮。不断加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队伍建设,县设科技局,各乡镇都有相应机构、人员和办公设施,各行政村配备科技村主任,各村民小组选配与当地产业相关的技术员,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科技服务网络。   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一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板报、标语等舆论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展示全县科技进步成效,激发全县广大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认真组织好5月份的科技宣传月活动,发布科技信息,组织科技知识竞赛,科技成果、名优产品展览等。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农民赶科技集,结识一个技术员、学一项技术、兴一项事业等活动。三是经常性地组织各行各业开展“科技兴县”大讨论和“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理论研讨会。四是召开科技大会表彰先进,增强全县科技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实施“科教兴村”和“科教富民”计划,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继1996年方城被中国农学会确定为全县首批“科教兴村”计划试点县后,2004年被河南农业大学确定为河南农业大学唯一的综合科教示范县,2005年又被南阳市人民政府与河南农业大学确定为全市3个科教富民合作计划试点县。方城县以此为契机,强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度、高质量增长。根据支柱产业需要,构建新的行政领导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行政班子,一个技术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考评奖惩办法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大力组织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县共推广以畜牧业品种改良、青贮、微贮、氨化、农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地栽培,种子包衣、病虫害防治、食用菌和蚕业等为主的实用技术58项,新品种28个,并实施了河南农大承担的高香气烟叶和富含钾烟叶品种应用,漂浮育苗与微喷等国家级技术项目,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育种项目,使全县的间作套种面积达80%%以上,保护地栽培面积达35万亩以上,其中亩效益25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达10万亩以上,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89%%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完善科技示范体系,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科技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加快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实施农业行动计划的重要措施来抓,截至2004年底已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区15个,总规模达3.1万亩。县4大家领导,主导产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主抓副职等,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领导示范点286个。建立科技人员示范点125个,建立食用菌、日光温室、优质烟、抗虫棉、裕丹参、优质林果等试验示范基地51个。县科技局建立的千亩优质裕丹参基地,在严重受灾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亩产3200斤,亩效益2100元。博望千亩温棚蔬菜示范区、广阳镇上海大中华烟草基地、二郎庙种草养畜示范区等已成为全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推广的亮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样板。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全县涉农部门建立各类服务组织41个,服务设施基本健全。各乡镇以乡镇科委为主,协同农技站、水利站、畜牧站、林站成立了科技示范推广和研究开发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开发机构,乡级各类服务组织达到142个,村级科技服务组织达到967个,在全县形成了机构健全,上下贯通的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村星火人才技术培训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县科技培训中心、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人才培训中心、卫生学校、农机校和3所职业高中等培训基地为主要阵地,开展管理型、推广型和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根据农时和生产需要,组织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生产现场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邀请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例,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保证生产资料经费投入,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每年从县、乡财政中提取一定数量的科普资料经费,用于购买科技图书、订阅科技报刊,保证科技资料进村入户。几年来举办技术培训2000多期,培训人数达16万人次,98%%的农村基层干部和82%%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普及型技术培训。通过实施“科教兴村”和“科教富民合作计划”,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得到改善,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方城金叶”、“方娇”牌小辣椒为国家优质品牌,“裕丹神”牌裕丹参被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并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目前,全县烟叶面积8万,被确定为全国十大国际型优质烟科技示范基地;小辣椒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8500万公斤以上,被评为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以桃柿为主的小杂果20万亩;建立科技示范乡镇12个,科技示范村60个。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微灌滴灌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主导产业新品种利用率达到100%%。   (二)科技兴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产学研相结合,全县30多家大中型企业与47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开发关系。县轴承厂与洛轴公司轴承研究所、机械工业所第十研究设计院建立合作开发关系,开发了NN300型精密圆柱滚子轴承产品。县铅锌银矿与湖南长沙有色金属学院和省治金设计院等单位合作,开发出硅酸铅产品,现已投入批量生产。县翔宇化纤有限公司先后与省纺织研究所、吉林纺织研究院、上海煤碳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Vc404牵伸机技术改造,开发出高强低旦工业缝纫用丝,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县磷肥厂与省地矿厅、省化工研究所合作,取得利用矿物钾生产钾镁肥的新突破,填补了我国利用矿物钾生产钾肥的空白,被列为省重点攻关项目、国家级星火项目和国家重点产业扶持项目。2005年全县新成立厂办科研机构6个,所有骨干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科研机构和相应的科研设备及经费,能够独立承担或协作开展技术项目改造及新产品开发工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全县工业企业共计推广应用新成果78项,开发新产品128种,改造传统产业7项,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5项。宛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的静电除尘设备、袋装专用组合叉车及袋装专用打包机,获得国家专利,铅锌矿开发出的硅酸铅项目等均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好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点工程来抓,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2004年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个。   四、积极推进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千方百计增加科技投入   主要投入渠道有6条: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县乡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把科技三项经费按财政预算支出的1.3%%列入县乡财政预算方案。2004年县本级对科技三项经费实际投入210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14842万元的1.4%%,占决算支出10473万元的2%%。二是鼓励和调动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政府制订了鼓励企业投入的有关规定,允许企业将科技投入摊入成本。2004年度全县工业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达1232.5万元,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1.5%%以上,其中水泥公司、化纤公司、三粉总厂等科技型企业达到3%%以上。三是积极向上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多渠道争取科技开发资金。2004年度共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1项,争取科技开发经费4000多万元。四是协调金融部门贷款,保证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需要。以袋料香菇和黄背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为主的经济类作物的保护地栽培,以养鸡为主的养殖业和机立窑无动力静电除尘器生产线等主要科技开发项目,共计贷款8750万元。五是加大引资工作力度。全县共引进各类开发资金1.2亿元,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改造。六是扩大科技发展基金规模,滚动发展。到2004年底全县已积累科技发展基金285万元。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企业自筹,金融贷款,社会募集四位一体的科技投入体系。   五、优化人才环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实施科教兴村计划的决定》《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决定》《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建功立业的决定》《关于在全县知识分子中开展“四个一”的活动意见》《关于在全县工业战线开展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企业和农村生产科研第一线创办、承包或领办经济组织、经济实体。在个人待遇上实行“四不变”政策,即身份不变、职务不变、正常晋级不变、物质待遇不变。对于贡献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狠抓科技人员的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利用和省农大稳定的依托关系,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以县科技培训中心、县人才培训中心为主要阵地,围绕5大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更新型的实用技术培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支柱产业技术“土专家”。县科技拔尖人才、裕丹参研究所所长曹金斌不但是丹参产业的“土专家”,近日又被河南农大聘为兼职副教授。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全县上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对全县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在住房分配、子女就业、医疗保健等方面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从全县科技人员中培养选拔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科技人员的优秀代表学习。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八方人才。对于来方城提供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由县政府统一发放聘任证书,生活上重点照顾,工作上大力支持,待遇上一切从优,实现拴心留人,聚集人才。先后从省农大、省农科院、省化工研究所、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聘请了86名专家、教授到方城指导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的攻关,培训本地技术人才。重奖有功人员,保护和激发科技人员的干事创业积极性。全县每年召开工作会议,都要重奖一批在经济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使他们感到为经济建设出力,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受益。   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全县经济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1.3亿元,比2003年增长1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72元,比2003年增长10.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8亿元,比2003年增长25.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教育普及率小学达到100%%,中学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1%%,实现了科技、教育、经济、人口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