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少数民族科普队开辟“哺农”新天地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来源: 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讯 2005年12月5日,对于目前仍点着酥油灯、住着“冬窝子”,并深受鼠害之患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乡加当村的78户贫困牧民来说,真是喜从天降:爱德基金会《西北草原管理和社区发展》项目——加当村光伏电源系统及“黑土滩”改造正式启动。这是青海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科普示范新模式的又一具体体现。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农牧区科普工作?省科普队不满足仅仅开“大篷车”下乡、做展板、发传单,而是通过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科普带项目,项目促科普”的新理念。从2003年至今,他们先后从中国科协、爱德基金会、省科技厅争取资金800多万元,因地制宜在循化、乐都、同德、共和等县实施了“线辣椒丰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无公害蔬菜种植”、“良种肉羊繁育推广”、“饲料甜菜种植栽培技术推广”等科普示范项目,为农牧民脱贫致富趟出了新路子。
省科普队紧紧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以示范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和推广。他们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针对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挨乡挨村手把手地向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传授畜群繁殖改良、牧草栽培等实用技术;并通过以点带面,重点服务,积极培训科技示范户,发挥其带头作用。
科普队还于2004年投资建成“贵德县种草养羊科普示范基地”,除成功试种甜高梁、皇竹草、美国苜蓿等10多种优质高产牧草,加工袋装青贮饲料外,还引进了小尾寒羊和波尔山羊种羊,以此带动农牧民搞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种植养殖。
科普惠农,让科普队与农牧民走得更近了。他们申请实施的爱德“重返校园”项目使泽库、同仁等县3500名中小学生受益;“阳光工程”项目为化隆、大通等民族、贫困地区农牧民发放1万台太阳灶;而多方联手开展的“青海省农牧区卫生健康教育科普活动”,也在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正成为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活动品牌。 (记者/星子 左西玲)
短评
科普惠农大有可为
在改善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这是省少数民族科普队近年来创建的“以科普带项目,项目促科普”的新型科普示范模式所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省少数民族科普队之所以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所作为,首先在于他们能围绕“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扑下身子与农民交朋友,真正弄清受哺对象的“口味”,再通过不断创新的农村科普工作模式,集中力量搞农牧业综合项目开发,真心为农牧民办实事。其次,无论是旨在提高农牧民素质的科普培训,还是“授人以渔”的科技示范和推广项目,他们都是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科普工作,搭建社会化的科普服务平台,从而给“希望的田野”留下更多可以生根发芽的“种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农村综合变革中,“反哺”农业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止于增加农民收入,而是要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牧民。从这个意义上讲,省少数民族科普队所创建的科普新模式,无疑为如何“哺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探索。
编辑: 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