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海域目标赤潮藻种动态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中国科学院网2005年12月29日报道 日前,第二届EASTHAB会议东亚海域目标赤潮藻种动态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的2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此次国际研讨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孙松在会上致欢迎辞。
据悉,本次会议主要针对东亚海域重要的目标赤潮藻种Cochlodinum polykridoides和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就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与海洋学机制、监测技术、危害效应、控制措施、分子生物学识别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周名江研究员、K. Furuya教授和H.G. Kim教授分别就中、日、韩三国在有害赤潮研究和观测系统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了学术报告。来自中、日、韩三国的13位科学家分别针对有害赤潮危害和控制,典型赤潮藻种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害赤潮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了学术报告。其中,中方科学家在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支持下针对东海长江口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所做的工作得到了与会日、韩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会议期间,三国科学家还就EASTHAB组织的地位、作用以及应当采取的活动进行了讨论。三国科学家一致认为, EASTHAB组织应当在未来的区域有害赤潮研究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日、韩三国,以及其它可能参与的国家,可以在EASTHAB的架构下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形式多样的合作研究。同时,应当推动EASTHAB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