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标准化种养成增收新招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今年这个冬天,作为大连地区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旅顺口区三涧堡镇的菜农们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三涧堡镇的冬季棚菜种植虽然以户为经营单位,但由于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从良种选育到整地起垄,从播种到施肥,实现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蔬菜的市场竞争力,每公斤最低价为4元,包装后最高价达到10元,平均比普通菜翻四五番。
如今在大连市,标准化耕作正成为农民津津乐道的增收新招。
市场竞争的“通行证”
近年来,尤其是加入世贸后,大连农产品市场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大连农产品出口屡遭退运,另一方面来自日本、泰国等国的农产品却不断涌入。追根溯源,原因在于大连农产品,没有像国外农业发达国家那样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进行生产,质量难以过关。
没有农业标准化这张“绿卡”,就没有资格参与国内外竞争。正是看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近年来,大连市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参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进口国标准,围绕水产、水果等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尽可能做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以遵循的标准。与此同时,全市建起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并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将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拒于大连农贸市场大门之外。
农民是实行标准化的主体,大连市采取多种措施改变广大农民凭经验而不是凭标准种养的问题。首先抓市县乡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教育和引导农民走向农业标准化。其次同农技推广计划相结合,使农民真正学习标准、掌握标准、实施标准。除此之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截至目前,全市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09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提高到60%。
龙头企业充当“先行者”
近年来,在大连农村迅猛崛起,标准化经营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成为推行农业生产标准的主角。他们把生产标准变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传授给与其签有订单合同的千家万户,既解决农产品卖难,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金州区向应镇城东村170户农民,9年前就与大连凯富隆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甜玉米种植合同。由公司统一发放种子、农药、地膜和化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而与企业签有订单的农民,只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去种植就可以了。
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他们之所以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关键在于标准化让农户尝到甜头。农民吴永惠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自己按公司的统一标准种植甜玉米,每亩地可收入2000元,由于甜玉米的成熟期比普通玉米提早两个月,还可以再种一茬农作物,收入会有1000元左右,如此算下来,一亩地两茬庄稼总收入3000多元。
种植甜玉米的订单农户得了利,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龙头企业也壮大了自身。凯富隆公司生产的甜玉米由于质量好、无公害,漂洋过海销往国外,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正像凯富隆公司一样,大连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现标准化耕作。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市跟随龙头企业进入标准化生产链条的农户已占到总农户的2/3。
农民收入“水涨船高”
地处旅顺北部的石付村、小黑石村,拥有适宜谷子生产的黄土结构,然而以前这里的农民种植谷子,市场卖价并不高。两年前,当地一家龙头企业引导这两个村的农民严格按照有机食品标准种植,使加工出来的小米品质有了质的提升,身价倍增,每公斤卖到了6元钱,是普通小米价格的3倍。今年这两个村共种植谷子600多亩,所加工出来的小米不到一个月就卖光了,亩效益超过1000元。石付村的村领导告诉记者:“谷子还没成熟,就有人订购,最多一天能接8个订购电话。”目前在大连,随着农产品标准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回馈给农民的是增产增收的喜悦。
大连苹果产业能够重振雄风,也正是标准化生产的结果。大连曾是著名的“苹果之乡”,享誉国内外,可一度时间里却雄风不再。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种雷同,个头大小不一,果品质量较差,曾有人这样形容大连的苹果:“多多的货,小小的个,一手能抓五六个”,“十个苹果九个眼,还剩一个小不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2002年起大连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从土、肥、水、气等各个环节都进行规范化操作,特别是广泛推行套袋技术,2005年全市苹果套袋达30亿个,占苹果总量的2/3。一系列标准化举措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果品质量,卖出前所未有的好价钱,增加总产值达6亿元,若平摊全市每个农民人头上,那就是实现人均增收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