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山东莒县农技推广突破“最后一公里”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网破了、线断了、人散了。”当前,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普遍面临着进村入户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莒县从政府和民间协会等方面就如何突破这“最后一公里”做了有益探索。   “一竿子插到地头”的农技服务   “俺家的大棚西红柿,昨天还是好好的,可今天有点不对劲,这是怎么了?”。11月25日一大早,莒县陵阳镇的包村技术员张传富接到该镇于家村村民于万和的电话后,立即骑着摩托车赶到大棚给西红柿“看病”。发现得的是灰霉病后,便根据病情开了“处方”。于万和遵“医嘱”对西红柿进行治疗,不几天,那些西红柿又恢复了生机。   莒县立足零距离服务群众,组织开展了“十百千”活动,实现了农业技术服务“一竿子插到田间地头”。   这个县组织开展的“十百千”活动,即选择十大农业技术,从县乡农业、林业、畜牧等涉农部门选派了100名业务素质高、有基层推广经验的技术员联系100个村,结对帮扶1000户农民,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标准化服务,并帮联系村选准帮上一个好致富项目,帮扶每个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在此基础上,这个县还以农业局为主导、以乡镇经管站和包村干部为依托,建起了农业技术信息网络,设立“365”热线服务电话,随时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同时,通过开展便民服务大集活动,由县乡涉农部门的业务骨干轮流值班,现场解答农民群众的问题。   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孬也不同。莒县对“官办”农技推广队伍还搞了个绩效评审。虽然技术服务是无偿的,自然不会增加农民负担,但对工作任务目标进行了量化,谁负责什么项目,谁负责哪个村庄,农民群众的最后收益都与农技人员的工资、职称晋升、评先树优相挂钩。在运作过程中,实际起到了“技术承包”的作用。   “联心、联利、联责”,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民群众遇到农业技术上的难题,再也不用东奔西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活动开展以来,这个县农技人员为农民解决具体农业技术问题7000多个,接受技术咨询4万多人次,推广新技术50多项、新品种200多个,帮助群众新上致富项目1300多个,增收2000多万元。   “协会赚的不是俺们的钱”   如果说绩效考核的是“官办”农技推广队伍,那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办”农技推广组织,又是靠什么取得农民信赖,“打拼”市场的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经营性农业技术逐步推向市场,把农技推广机制由单纯的依赖政府推广,向着政府扶持、市场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发展,是莒县农技推广的又一新探索。   这个县针对当前农民一家一户自行生产、分散经营模式产生的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矛盾,适时伸出“有形的手”,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65个种植、养殖农村经济协会应运而生。   利益相关、责任相连。协会采取与外地客商鉴订合同,农副产品通过“以销定产”、统一购销的模式进行营销,农副产品质量的优劣自然事关自身效益。因此,协会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灵活运用协会 农户、协会 公司 农户、协会 公司 农户 基地等多种模式,由专家“量身定做”,尽心尽力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而农户在协会的扶持下,技术无忧、销路不愁,发展农业生产的劲头更大了。如此以来,群众腰包鼓了,协会也赚的“盆满钵满”。这个县西瓜协会定期邀请专家给瓜农讲课、传授新技术,先后引进西瓜新品种100余个,推广新技术30余项,年可为农民增收上千万元。   在莒县,有人形象地把协会的做法概括为“协会搭台,专家唱戏,农户买票”。其实,协会扮演的正是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中最关键的技术经纪人角色。经这个技术经纪人的“撮合”,众多农户获得了最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打开了市场,而协会也在“以销定产”、统一购销中,开辟出一条生财之道,实现了“双赢”。   莒县天麻协会的农民张兴旺说:“这协会既管技术,还包销路,今年俺就多挣了6000多块,看来这协会赚的不是俺们的钱,而是技术收益的钱呀”。(马德民)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