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破解“三农”问题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来源:沈阳日报
鼠标一点,一笔出口韩国2000公斤芝麻的买卖轻松完成。11月25日,苏家屯区城郊街道小格镇村农民曹东哲守在电脑前露出了笑容。
利用网上帮助农民查询、发布供求信息、进行网上销售……这位第一家中国农村经济经纪人网站的创办者,如今已帮助农民将产品卖到了韩国、日本、俄罗斯等12个国家,年交易额超千万元。
如今,全市农民直接或间接上网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通过网上交流、网下交易等方式,全市销售农产品300多个品种,交易额2亿多元。
田野里走出经纪人
11月25日,和平区长白乡农民刘天亮兴奋地用自己长途贩运玉米、绿豆等家乡土特产品获得的3000元钱买了一台大彩电。刘天亮告诉记者,如今长白乡靠吃“销售饭”走上致富路的农民有300余人。他们走南闯北,推销家乡的土特产品,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销售大军。
今年长白乡的紫甘兰、香葱喜获丰收,这些经纪人通过远在广州、珠海、厦门等地的客户,一下子销售紫甘兰、香葱10万公斤。为了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他们还在昆明、杭州、内蒙古等地设立了三名专业信息员负责搜集反馈信息,在把农产品变成钞票的同时,也把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地反馈给当地农民,使当地的农副产品更好地销往市场。
近年来,沈阳市在农村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引导农民走质量效益型农业路子,相继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32个,引进香葱、紫甘兰、日本萝卜、菜心、菊苣等30多个蔬菜新品种。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特色产品的增多,急需各类“中间人”帮助农民联系销售渠道。于是,一些农民经纪人应运而生。他们先是小打小闹,走村串户,后来有的干脆坐在家里电话遥控指挥或通过网上帮助农民联系客户。如今在沈阳,这样的群体已扩大到4.5万人,年农产品交易量609万吨,交易额近百亿元。
记者手记: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流通决定生产。沈阳要实现“30%的农户加入一个或多个农业合作组织,订单面积达到500万亩,农民平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的收入达到1500元”的目标,必须通过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把地产农产品销出去,把先进技术引进来,提高农民的营销能力和组织化程度,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向物流产业要效益。
农民“抱团”闯市场
11月下旬,新城子区清水台镇泥沟子村村民程志文家饲养的最后一批成鱼清了塘,一下子又挣了2万元,他乐得合不拢嘴。
要在去年,程志文却高兴不起来。当时,他承包了80亩水面的养鱼场,由于管理不善,盈利前景渺茫。加之冬季又遇大雪,一万多公斤的成鱼都死在了池塘里,赔了近10万元。这时,多亏新城子淡水养殖协会无偿为他提供了价值8000元的各种鱼苗36万尾,还帮助他清塘,并传授技术,使他得以重整旗鼓。
新城子淡水养殖协会现有会员400人,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会成立五年以来,累计帮助农民引进鱼苗42000万尾,提供饲料5600余吨,销售商品鱼3500万公斤,为农民闯市场搭建了致富桥梁。
“要想富,找协会”,这已成为农民的共识。如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沈阳方兴未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21个,农民行业协会发展到406个,农民经纪人协会也超过了百家。展望明年,沈阳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将更加完善,全市运作规范、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中介服务组织将达到1500个。
记者手记:农民经纪人是我国现行农村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激烈碰撞中的特殊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应运而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取代农民经纪人。这种新型民主化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最本质的特征是缩小农户、城乡之间差别,保护弱小农户利益,有效防止农民经纪人单个买卖,农民利益受损的现象发生。
本报记者赵国清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