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使山西运城果蔬业“风情万种”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农博网 “这儿的农产品太好了,挑都不用挑,放心的走货,我们也从中不少获利啊!”深圳某超市的采购商刘先生一语中的,道出了山西省运城市通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型果蔬产品,所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4年,该市370余万农民年人均收入2587元,仅蔬菜种植每年就可增收500多元,并连续4年以7.17%的速度递增。目前该市共有设施农业50多万亩,水果面积300万亩,蔬菜面积131万亩,这些新型果蔬产品除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大部分被销往外省或出口国外,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超市生鲜卖场,消费者口碑很好。这意味着分别占据运城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的果蔬业正向现代化农业靠近。经了解,产品生产色彩化、无害化、可视化,产品经营管理协作化、定单化、品牌化是运城果蔬业惹人羡慕的原因,更是其利用市场杠杆调节生产布局,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三效”富民的良性发展标志。
色彩化:带来的新变化
紫色的茄子,粉红的桃子,碧绿的油菜,金黄的南瓜……田里的农产品用色彩斑斓的外在美,诠释着餐桌上丰盛佳肴原料的鲜美,勾起了人们浓郁的味觉。然而在过去,农户在仅有的一亩三分地里栽植玉米、豆角、黄瓜、辣椒等各种作物,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家庭需要,虽然品种齐全,颜色好看,但数量有限,无法帮助他们换取可观的收入。
运城市的粮、棉、果、菜、畜五大支柱产业格局早已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声名远播,他们较早地在全国倡导农膜(塑料薄膜)精细管理技术,也较早地利用日光温室等技术生产反季节果蔬菜。过去,在平陆、垣曲等山区县的偏远农村,农民用传统的观念和方式去管理菜园、果园,有些品种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农他们还意识不到更新。万荣县通化镇的王大爷想起往事感慨万千:“以前很盲目,种啥吃啥。孩子提到要学费,全家都犯难,没钱只好去借。”
随着农村“三通”和国家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的成功实施,“色彩农业”正逐渐被更多的农村群众所接受和重视。近年来,平陆县枣元村因种植西红柿和超天椒两种蔬菜,农户不仅富裕了,而且观念也转变了。仅在烧饭取暖上,以往烟熏火燎式的农家土灶,现在已由蜂窝煤逐渐向液化灶、沼气灶过渡。稷山县立足县情,提出了“两红”特色发展目标,即板枣和红提葡萄“果篮子”富民工程。主要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整合零散的小菜园、果园,形成以红色为主的集约产业。目前全县已发展枣粮间作15万亩,年产鲜枣3000万公斤,产值达1.2亿元。蜜枣、玉枣、参枣等20余种枣制品年加工量7000多万公斤,占到全国的1/2,产值近3亿元。红提葡萄也达到了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万亩,总产量达3000万公斤。今年夏季,稷山县首届板枣、红提葡萄展销会上,青年农民驾驶着满载着红枣和葡萄的中型卡车,在公路两旁排起长队,红色成为了主打色。
无独有偶,平陆县张店镇也在实施着“红色农业”。该镇的“红不软”品种桃个大皮硬,肉厚色艳,外观漂亮,且口味极佳,尤其是耐储运,深受客商喜爱, 因此政府推动实施了2万亩“红不软”桃基地。每当鲜红的桃子挂满枝头时,客商云集在这里,日均外运鲜桃多达60万斤,桃农因此亩均收入6000元左右。
深秋时节,夏县万亩超天椒产田里,同样是红色的海洋。除了红色,闻喜县桐乡莲菜以洁白如玉,肥嫩精细,营养丰富而著称,产地主要分布在涑水河上游董泽湖畔的仓底、官庄及沙渠河流域的南王、苏村。而芮城县黄河滩地也有着种植莲菜的优势,两地农民都把其当作一项致富的门路发展。“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色佳藕,绿叶红花,加上金白色的“韩国梨”,使得像芮城县圣天湖这样的农业旅游项目散发着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色彩化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特色种养习惯标志,从分散、杂乱向特色、集约发展,让更多的人能清晰的通过色彩牢记一个产地。同时,这些乡村的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得到改善;固定电话,手机,甚至电脑等通讯工具也方便了农户与市场的联系;以环境卫生、房舍建设为主的村容村貌也有所改观。
无害化:让我们的餐桌更安全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产品是否无公害,是我国实行市场准入制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取得消费者认可和激发他们购买行为的“苛刻”条件之一。
1998年,部分县市的农民观念曾被误导,在生产时片面追求水果着色、膨大、形体和叶类蔬菜体色等外观美感,使用高残留的化学药剂对植物生长进行影响,虽然前期销售形势良好,但因质量安全逐渐滞销。闻喜县的苹果产业当时就遭遇这样的尴尬,外地客商宁愿绕过这里,跑更远的路程,也不敢收购这里的苹果,结果加剧了产品卖难的矛盾。对此,运城市开始把无公害生产作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体现在蔬菜方面,目前,全市共有蔬菜种植面积131万亩,其中标准蔬菜42万亩,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62万亩,中北部的新绛、闻喜、绛县、夏县四县的蔬菜面积占到46%以上。
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种植户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显著提高,推进农业增长方式向安全、效益方面转变。新绛县以绛州绿集团和亿家康面业有限公司为载体,形成了刘建西红柿、南李茄子、万安瓜果等8大无公害基地,年生产能力98万吨,产品在各地大中型农贸集散地供不应求,被评为全国“十大果蔬菜”之一,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647.1元,蔬菜比重就占到了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
那么绛州绿集团是怎么做到无害生产的?县农牧局一名负责人介绍说,基地建设部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管理,技术人员在整个产品生产到销售过程中严把“三关”。严格规定使用作物种子,统一使用合格的化肥、农膜等农资,消毒、改良土壤,为菜农把好“入口”关,。然后将工厂化育苗器里培育的作物种苗移植出来。再按国家及地方质量标准农业把好“生产”关,拒绝使用高毒、高残留药物,监控作物整个生长过程,像频振式灭虫灯等利用物理原理取代有害农药的先进器械,在平陆、绛县正推广应用,集团农田执法大队还经常性的深入农田突击检查。在“出口”关,产品收获、上市,培训检测中心需要采用先进的检化验仪器对产品进行抽检,保证所有上市蔬菜符合无公害标准。
与新绛县相比,夏县依靠其丰富的山林资源,搞起了经济林建设,开发出板栗、香菇等生态山珍产品。此外,2004年该县的无公害果蔬面积达到13300公顷,分布在瑶峰、庙前等10个乡镇94个村庄。运城市蔬菜办公室下属的运达集团专门成立了无害化生产承包集团,182名工作者负责与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及广大农户建立生产承包联系,深入到主要生产基地进行产前环境监测,产中生产管理,产后质量跟踪检测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另外,一些大中型饭店、酒店也纷纷在店堂醒目位置打出“原料无公害,餐具已消毒”的标语,吸引了不少食客。运城市蔬菜办公室专家李春藻沉静地说:“所有这些确保了产品对人体真正无害!”
安全无害化生产还被运用到畜牧、水产品等方面,质量标准农业也初具规模:粟海、忠民、维之王、农之龙等11家企业37个产品申报了绿色食品,其中17个产品已经取得绿色标志使用权;申报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35万亩,认证面积19万亩;标准蔬菜面积42万亩,标准水果园100余万亩。
果蔬业的无害化生产,使得产品优质优价,通过运城果品市场等3家省部级定点批发市场,把安全农产品销到千家万户。正如光临运城市华联超市生鲜专柜的市民王太太所说:“买起来更放心了,吃起来也安全了!”
可视化:给农户的实惠看得见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合作经济的保障下,运城市优势农产品产区和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区域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质量标准农业为特点的现代农业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优质水果、优质麦棉、无公害蔬菜、优质畜产品等四大优势农产品产区,以及芦笋、山楂、红枣、蚕桑、大葱、辣椒等10大特色种植基地。水果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是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
为了便于农户对比新旧品种,或直观的看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特点与长处,不再让广大种养户在纷杂的无序夸大中的无所适从,运城市先后规划了156个大型蔬菜示范场,市场上哪种新产品畅销,示范园有哪些新技术可以学习,农户只要多进园子参观几次就能无师自通。假如遇到了难题,示范园的技术员会耐心的给一一讲解,这就是“视觉效应”。
盐湖区王家营村几名菜农眉开眼笑地说:“眼见为实,示范园生产出的优质产品就是比咱的好,价格也高,我们都眼红!”正是通过视觉上的对比,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均效仿起来。永济市的棉花种植曾是该市的亮点,但自从几个芦笋示范基地建成后,农户看到芦笋比棉花好管理,好销售,就纷纷改种芦笋。2004年该市的芦笋种植面积近10万亩,总产量达4万多吨,正成为我国沿海城市和东南亚地区的芦笋生产和加工基地。
但由于部分科技示范场缺乏优质服务和技术保障,有的还卖起“关子”,故意把劣质种子或果木接穗卖给农户,导致信用失真,难以为继。而这时,一些农村经纪人及从事农业技术的指导员,也纷纷建起了小规模的示范场,开始承担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因此蔬菜示范场由原来的156个整合到32个,水果示范基地也缩少到100个以内。河津市隆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一个大型示范场。通过整合有限的场地,投资建设了万头种猪场、无公害果蔬基地、蝴蝶兰繁育场等实体项目,把优种低价或无偿供应给农户,再按保护价回收,最后转手出售给市场。一些龙头企业也正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可视化作用让利于民,从而使企业发展壮大。
示范场精简集中,有利于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临猗县水利科技园,从山东聘请专家,和山西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姻,培育和引进了8个柿子品种,通过示范作用,柿子栽植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平陆县张店镇高效农业观光园也正在加紧建设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园区建设定位,并利用交通优势,方便更多的本地和外乡农民前来取经。
“一米五的个头,亩产一万斤,真牛气!”许多群众看到稷山县推广的“大梧桐”大葱后,纷纷询问:“有种子吗?”“怎么管理?”根据需要,运城市农业局开通了“农事110电话信息服务系统”,由知名专家全天轮流针对无公害技术等涉农信息开展咨询服务。用户只要通过固定电话或手机拨打农事110信息服务电话,都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服务。而有条件的农民点点鼠标,互联网动态信息便弹出新的窗口,坐在家就能从网络上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
可视化效应不仅是将实验室搬出了户外,加大了面积,重要的是在研发过程中,能被示范场(基地)周围的广大农户真真切切的看到,通过农业比较优势,带动周边生产,从而加深了科技示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