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助推农业高科技发展
为期5天的第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1日在“农科城”陕西杨凌示范区开幕。记者在农高会期间采访了解到,通过大力开展新品种培育、探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和一年一度的农高会,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效加快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落地生根”的步伐。
杨凌先后培育了6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
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的杨陵,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1934年,这里建起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建国后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和陕西省在杨陵陆续布局建设了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等10家农科教单位,聚集着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被誉为“农科城”。
1997年,国家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此后12年来,杨凌示范区在科教体制改革、推广示范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武学说,1999年,杨陵10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经过十年发展,这里的科教实力明显增强,走出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获得23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获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85件,每年通过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在30个左右。取得了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重要成果。
在育种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培育了6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实现了黄淮流域小麦品种的四次大范围更新换代,其中,“西杂一号”是黄淮麦区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就累计推广4亿多亩;“秦冠”苹果创下我国苹果品种推广面积之最;“西农八号”是我国最有影响的西瓜品种;“陕油6号”是黄淮流域第一个“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累计推广800多万亩;超高产栽培技术使玉米单产达到1326公斤,刷新了全国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