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海南野生稻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杂交稻
没有海南的野生稻就没有中国的杂交稻。
摄于1973年的这张照片,记载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海南三亚培育杂交水稻的情景。
时间要追溯到1970年11月23日。那一天,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带领科研人员,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并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
这一技术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被誉为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因此可以向世界宣告: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贡献。
海南一株不起眼的野生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
三亚发现“野败”不只是偶然
今年66岁的冯克珊老人,已经退休多年。回忆起发现野生稻的过程,当年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1970年,冯克珊还是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南红良种场的技术员。在这个1966年筹建的农场,他的职责是大田培育和科研工作。
“袁老师他们是在7月份来三亚找地的。当时我安排了两块地给袁老师,一块试验地是3亩多,一块地是2亩多,两块地加起来不到6亩。”冯克珊回忆说,每一天,袁隆平都下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了解记录试验田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袁隆平和助手工作严谨认真,冯克珊本人作为南红农场的技术员与袁隆平的助手对接,也参与配合一些基础工作。
冯克珊清楚地记得,1970年11月23日上午约11点左右,他在南红农场的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发现一片野生稻,感觉其中有的像袁隆平和助手一直在寻找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因为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生殖性状比较容易识别。
冯克珊马上赶回去叫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李必湖来看后喜出望外。两人又一株一株观察其它野生稻。奇迹终于出现了!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是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不同分蘖。他们惊喜不已,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叫了一辆牛车拉回去,并搬到试验田里栽好,等待袁隆平回来做最后的鉴定。
袁隆平当时不在三亚。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他来不及买车票,连夜挤上火车,直奔海南岛,一到农场,就来到试验田边,看到了那株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野生稻。
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典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这株野生稻的发现和利用,后来使中国杂交水稻获得辉煌的成就,袁隆平成了“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野败”的发现似乎带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在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梁安琼看来,这绝对不是“瞎猫碰到死老鼠”,虽然“野败”不是袁隆平本人发现的,但不影响袁隆平的丰功伟绩。梁安琼曾在三亚国家南繁办担任专职副主任8年,他介绍说,李必湖和冯克珊是在袁隆平的技术指导下开展工作的,两个人寻找野生稻也是按照袁隆平设想的方向进行的。为了杂交稻,袁隆平殚精竭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袁隆平的学术论文是写在大地上,而不是坐在试验室想出来的。
因为冯克珊的贡献,他在2004年获得袁隆平基金奖,获得了5万元现金奖励。在袁隆平74岁生日时,冯克珊、梁安琼等人还被邀请到湖南参加袁隆平的生日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