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种苗

小麦湿害

时间:2009-10-17 来源:  作者: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颖片和籽粒。病部初现针尖大小的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半透明水浸状的条斑,后变深褐色,常出现小颗粒状细菌脓。褐色条斑出现在叶片上,故称细菌性条斑病。病斑出现在颖壳上的称黑颖。分布在北京、山东、新疆、西藏等地。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适时播种,冬麦不宜过早。春麦要种植生长期适中或偏长的品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3)用45℃水恒温浸种3小时,晾干后种。也可用1%生石灰水在30℃下浸种24小时,晾于后再用种子重量0.25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


小麦雪腐病
   症状 又称灰色雪腐病。主要为害小麦幼苗的根及叶鞘和叶片,一般易发生在雪覆盖或刚刚融化的麦田。病株上初生浅绿色水渍状病斑,布满灰白色松软霉层,后产生大量黑褐色的菌核。病部组织烂腐、病叶极易破碎。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生活。秋季土壤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从根或根颈及叶和叶鞘处侵入,菌核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菌丝进行扩展。病菌生长温限5—15℃,1—5℃时致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

外形与腥黑穗病粒相同,但黑穗病粒外膜易碎,内为黑粉孢子。

    防治方法 (1)加强检验 防止带有虫瘿种子远距离传播。(2)建立无病留种制度 设立无病种子田,种植可靠无病种子。(3)清除麦种中虫瘿 清水选 麦种倒入清水中迅速搅动,虫瘿上浮却捞出,可汰除95%虫瘿。整个操作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防止虫瘿吸水下沉。盐水选用20%盐水汰除虫瘿较清水彻底,但事后要用清水洗种子。硫酸铵液选法 用26%硫酸铵液汰洗即可。(4)实行3年以上轮作 防止虫瘿混入粪肥,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5)药剂处理种子 用50%甲基对硫磷或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0.2%拌闷种子。每100kg种子用药200g对水20kg,混匀后,堆50cm厚,闷种4小时,即可播种。(6)药剂防治 用15%涕灭威颗粒剂每667m237.5—100g或10%克线磷200g、3%万强颗粒剂150g。


小麦秆锈病
   症状 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的内蒙古、西北春麦区。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或褐黄色,排列不规则,散生,常连接成大斑,成熟后表皮易破裂,表皮大片开裂且向外翻成唇状,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小麦的成熟时,在夏孢子堆及其附近出现黑色椭圆至长条形冬孢子堆,后表皮破裂,散出黑色粉末状物,即冬孢子。三种锈病区别可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来概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以夏孢子完成病害的侵染循环,在转主寄主小蘖叶背形成的锈孢子侵染小麦,又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因此认为转主寄主作用不大或不起作用。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云南南部麦区越冬。翌春,夏孢子由越冬基地逐渐北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和内蒙古春麦区。秆锈菌越夏区域较宽,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冷凉麦区晚熟春小麦及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山东的胶东和江苏的徐淮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也可越夏。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病菌侵入适温18-22℃。竿千锈病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尤其需要液态水,如降雨、结露或有雾。露时越长,侵入率越高,在叶面湿润时的温度,即露温适宜时适其侵入,需露时8—10小时,生产上遇有露温高、露时长时发病重。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该菌小种变异不快,品种抗病性较稳定,近20年来没有大的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东北麦区的克丰系列、克旱系列、新曙光系列、龙麦、辽麦系列,内蒙古的蒙杂系列,黄淮地区的泰山1号等。大多抗21号小种,要注意新小种34C#3和34C#3。种植时要兼顾抗源的多样化和合理布局。新育出的抗秆锈的春小麦品种有蒙麦30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抗秆锈冬麦品种有京411,皖麦26、27,豫麦18号,新宝丰(7228),早麦5号,贵丰1号,滇麦18、19号。(2)药剂防治 参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从下部叶片向上扩展。初染病时,产生卵形至椭圆形褪绿小斑,后变黑至褐灰色,边缘黄色,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暗色霉层,严重时叶鞘和麦穗枯萎。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种子上也可带菌,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或返青后的冬小麦叶片。低洼潮湿或地下水位高的麦田发生重,一般在接近成熟期,寄主抗性下降,该病扩展很快。

    防治方法 (1)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小麦抗链格孢菌叶枯病的能力。(2)必要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小麦白秆病
    病症 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有系统性条斑和局部斑点两种症状。条斑型 叶片染病 从叶片基部产生与叶脉平行向叶尖扩展的水渍状条斑,初为暗褐色,后变草黄色。边缘色深,黄褐色至褐色,每个叶片上常生2—3个宽为3—4mm的条斑。条斑愈合,叶片即干枯。叶鞘染病 病斑与叶斑相似,常产生一规则的条斑,条斑从茎节起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出现1—2个条斑,宽约2.5mm,灰褐色至黄褐色,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发生在穗颈节,少数发生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相似。斑点型 叶片上产生圆形至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生长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可产生褐色条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在青藏高原低温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种皮内的病菌可存活4年,其存活率随贮藏时间下降。土壤带菌也可传病,但病残体一旦翻入土中,其上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在田间早期病害出现后,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组织,使病害扩展。该病害流行程度与当地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及小麦拔节后期开花至灌浆阶段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在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易于该病流行。向阳的山坡地,气温较高,湿度低,通风良好则发病轻;背阴的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则发病重。在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对小麦实行检疫,防止该病进入无病区。(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育抗病品种。(3)种子处理 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麦种或40%拌种双粉剂5—10g拌10kg种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g,拌10kg种子,拌后闷种20天或用28—32℃冷水预浸4不时后,置入52—53℃温水中浸7—10分钟,也可用54℃温水浸5分钟。浸种时要不断搅拌种子,浸后迅速移入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4)对病残体多的或靠近场面的麦田,要实行轮作,以减少菌源。(5)田间出现病株后,可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小麦灰霉病
   症状 80年代以来,该病已成为四川成都、重庆及浙江等长江两岸地区小麦穗部的重要病害,严重的病穗率高达12%~29%。该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叶片染病 初在基部叶片上现不规则水浸斑,拔节后叶尖先变黄,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病部现水渍状斑,褪绿变黄,后形成褐色小斑,最后变为黑褐色枯死,其上产生白色霉状物,即病菌孢子梗和分子孢子。春季长期低温多雨条件下,穗部发病,颖壳变褐,生长后期病部可长出灰色霉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属弱寄生菌,在田靠气流传播,遇有潮湿环境或连续阴雨,病情扩展迅速,植株上下部叶片不同部位均可同时发病,形成发病中心。尤其是穗期多雨穗部易感病。感病品种叶鞘和茎秆上均可见到一层灰白霉。生产上积温低、日照少,3月份气渐低且多雨发病重。品种间抗病差异明显。阿勃波、川麦20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灰霉病的品种。(2)加强田间管量,提高抗病力。

小麦红矮病毒病
    症状 病株矮化严重,分蘖少或减少,严重时病株在拔节前即死亡,轻病是能拔节,多不抽穗,有的虽抽穗,但籽粒不实。病株叶片变红,有的品种变黄,一般红秆品种出现红叶,青秆品种多现黄叶,有的波及到叶鞘。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红矮病的小麦品种 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选育出的抗病品种有应选15号、庆选27号、庆丰1号、静宁6号、7537、昌乐5号、平凉35号、榆林8号等。(2)栽培防病 山地在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基础上,科学播种,防止早播,是防治该病关键技术之一。要精耕细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麦收后马上灭茬深翻,麦苗越冬期搞好镇压耙耱,使麦苗安全越冬。(3)治虫防病 首先要掌握麦田虫情。在秋播前开始调量当地秋作物和杂草上的虫口密度,一般虫口低于5头,发病轻,虫口在5—10头之间,可中度发生,如超过10头可能大发生。因此播种前用75%甲拌磷乳油100g,对水3—4L,喷在50kg麦种上拌匀,再闷种12小时后晾干播种,防治出苗期遭受叶蝉为害。苗期虫口密度大,应马上喷洒40%氧化果乳油1000—1500倍或40%乐果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必要时可选用10%一遍净(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控制时间长。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
    浊麦湿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五害(湿害、冻害、干热害、草害、病虫害)之一。近年湖北、准北麦区、江苏丘陵麦区等常见,每年都有不同积蓄的发生。受湿害的小麦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中,根的吸收功能减弱,造成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湿害又称为生理性旱害。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受害,苗期受害造成种苗霉烂,成苗率低,分蘖延迟,根系不发达,苗小叶黄;拔节抽穗期受害 上部的三片功能叶分别较健株短20%、30%、36%,有效穗减少40%;扬花灌浆期受害 功能叶早衰,穗粒数少,千粒重降低,出现高温高湿早熟,严重的青枯死亡。生产上中后期发生的湿害较前期重,其中拔节孕穗期发生湿害损失最重,此间受害有效穗少,每穗粒数减少,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在淮北麦区,湿害发生率虽然不是很高但为害不容忽视。近44年来,徐州地区有13年发生不同程度湿害,占29.5%,可近10年涝渍为害增加,尤其是1989、1990、1991年连续3年出现连阴雨,且雨量较大,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粒重下降,霉烂发芽,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1996年秋播后,连阴雨持续10天,降雨量达104.4mm,使铜山县大部分小麦遭受湿害,损失严重。

    病因 一是冬春阴雨连绵,日照时数不足,田间湿度大,地温低,土壤含水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如江苏铜山县1997年受湿害面积20万亩,过分集中的降水是形成这次湿害的主要原因。9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近10天降雨量104mm,比常年同期增加79.7mm,比1997年同期增加90.8mm,雨水过多造成耕作层含水量过高,耕作层水分饱和,氧气缺乏,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机物质在厌气条件下,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毒害根系,根系生长不良,根量减少。这时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功能叶叶片内氮素含量明显减少,造成植株苗小叶黄或僵苗。二是地下水位高,特别是距河流湖泊较近的麦田或低洼水浇麦,地下水位都高,对麦苗的根系下扎造成为害经测定湿害麦田小麦单株次生根仅2.98条,较对照减少1.54条,严重时几乎没有次生根。苗期受渍,虽然越冬期能缓慢生长,到返青时,单株次生根比正常减少2—3条,造成苗小叶少、色黄、僵苗到返青期,单株茎蘖和总苗数也较正常少,到拔节期单株茎蘖达5.7个,三叶以上的大分蘖不够,较正常少0626个,且分蘖素质较低,造成最终成穗数偏低。三是三沟不磁,排灌设施差,明水排不出去,暗水不能滤,沟厢不畅通,造成湿害发生。四是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水浇麦或称水田麦,没能实行连片种植,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种植,造成麦田明水排不出去,积水久之成灾,出现严重青枯死苗。
 
    防治方法 (1)及时清理深沟大渠 开挖完善田间一套沟,排明水降暗渍,千方百计减少耕作层滞水是防止小麦湿害的主攻目标。对长期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的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冬春雨水频繁或暴雨过多,利于排渍,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与此同时搞好“三沟”配套,旱地麦或水田麦都必须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沟沟相连,条条贯通,雨停田干,明不受渍,暗不受害,提倡水浇麦大面积连片种植。(2)增施肥料 对湿害较重的麦田,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重施拔节孕穗肥,以肥促苗升级。冬季多增施热性有机肥,如渣草肥、猪粪、牛粪、草木灰、沟杂马、人粪尿等。化肥多施磷钾肥,利于根系发育、壮秆,减少受害。(3)搂锄松土散湿提温。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分蘖,培育壮苗。搂锄能促进麦苗生长,加快苗情转化,使小麦增穗、增粒而增产。(4)护叶防病。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发生后及时喷药防治,此外可喷施“802”助壮素、植物抗逆增产剂、迦姆丰收液肥、惠满丰、促丰宝、万家宝等。也可喷洒“植物动力2003”10ml对清水10L,隔7—10天1次,连续喷2次。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50g对清水20—30L喷施,效果好。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