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时间:2009-09-27 来源: 作者:
小麦生长周期长,病虫害种类多,对小麦生产影响很大。我市小麦播种期需要防治的病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全蚀病、赤霉病等,对小麦的全苗壮苗及春季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小麦播种期是这些病虫害防治的第一个关键时期,有的甚至是唯一的防治时期,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确保小麦全苗壮苗,为明年小麦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发生情况
1、地下害虫:据近期挖土调查,今年秋作物地下害虫的平均密度为3.60头/㎡,折合每亩虫量2401.2头,比去年增加15.38%。其中,金针虫占88.89%,蛴螬占11.11%。高密度地块达5.2头/㎡,亩虫量高达3468.4头。个别样点1平方米有金针虫11头。
2、小麦纹枯病、赤霉病普遍发生,全蚀病逐年加重趋势明显。
二、防治措施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在选择抗、耐病虫良种的基础上要注意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化种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提高秸秆粉碎翻压还田质量,减少翌年赤霉病初侵染菌源。
3、增施腐熟有机肥,精细整地,适时精量、足墒播种,配方施肥,促进麦苗早发,培育壮苗,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二)药剂防治
防治指标:蝼蛄100头/亩以上,蛴螬或金针虫1000头/亩以上。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全蚀病重发地块,每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2.5千克,拌细土15~20公斤,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病虫混发田用上述两种药剂混合使用。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2.5%适乐时种衣剂加40%的甲基异柳磷,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未经包衣的种子,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毫升,兑水4~5公斤,拌种50公斤,拌后堆闷2~3小时,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晾干备播。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0毫升,加3%敌萎丹50―60毫升或2%立克秀10―15毫升或2.5%适乐时15―20毫升对水0.5公斤均匀拌麦种10公斤,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