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看中国农膜行业前景
一、设施农业的涵义 全国设施栽培面积(万亩) 年度 合计 大中棚 小拱棚 节能日 光温室 普通日 光温室 连栋 温室 加温 温室 1981/1982 10.9 1.9 7.4 0.0 1.1 - 0.5 1983/1984 29.3 5.1 20.1 0.0 2.9 - 1.2 1985/1986 101.6 17.7 69.7 0.6 10.1 - 3.5 1987/1988 170.3 28.9 114.5 1.6 20.5 - 4.8 1989/1990 208.9 42.0 128.7 8.4 24.2 - 5.6 1991/1992 313.8 74.5 193.4 19.9 18.8 - 7.2 1993/1994 519.7 120.2 279.3 73.5 38.0 - 8.7 1995/1996 1048.6 279.9 500.8 156.6 104.1 - 7.2 1997/1998 1883.4 695.6 751.4 282.3 117.1 0.7 36.3 1999/2000 2685.7 1048.9 1025.4 396.0 171.1 1.9 42.4 2001/2002 2946.3 1129.5 1071.0 513.0 187.5 1.8 43.5 2003/2004 3805.3 1559.2 1335.6 759.5 137.7 1.0 12.2 2005/2006 4184.8 1721.3 1476.2 857.1 117.9 1.1 11.3 2007/2008 4360.3 1783.4 1508.6 912.4 143.3 1.3 11.4
设施农业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和方法、用工程建设的手段改变农产品生产的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的温度、湿度、光照、水份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使植物和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使光、热、土地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形成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周年生产,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设施农业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设施栽培应用范围主要指蔬菜、花卉及瓜果类。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及其配套设备。设施养殖应用范围主要指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阳棚舍和现代集约化饲养畜禽舍及配套设备。
二、世界设施栽培历史与现状
早在15~16 世纪,英格兰、荷兰、法国、中国和日本等国家就开始建造简易的温室,栽培时令蔬菜或小水果。17 世纪开始采用火炉和热气加热玻璃温室,19 世纪在英格兰、荷兰、法国等国家出现了双面玻璃温室。这个时期,温室中主要栽培黄瓜、草莓、葡萄等。19 世纪后期,温室栽培技术从欧洲传入美洲及世界各地,中国、日本开始建造单面温室。1860 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栽培试验站,到20 世纪初,美国已有1000 多个温室用于冬季栽培蔬菜。20世纪80年代,亚洲和地中海地区温室数量迅速增加。欧洲南部的温室主要生产蔬菜,而北欧的温室则主要生产附加值高的鲜花和观赏植物。
目前,世界上设施栽培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类型是地膜覆盖,这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地中海地区应用最广泛。温室主要集中在荷兰及欧洲一些国家,中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广泛应用塑料大棚。20年来,塑料大棚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设施栽培手段在世界许多国家蓬勃兴起。世界上玻璃温室主要集中在北欧国家。玻璃温室因其造价高、更新困难而限制了它的发展。
设施栽培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有欧洲的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和大洋洲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家。这些国家由于政府重视设施栽培的发展,在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现代设施栽培的研究起步早、发展快,综合环境控制技术水平高。1980年时,全世界用于蔬菜的温室面积达16.5万公顷(1公顷=15亩),年产值达300亿美元;用于花卉的温室面积达5.5万公顷,年产值达160亿美元。2006年,全世界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600万公顷
三、世界设施栽培发展趋势
1、 温室大型化与自动化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设施制造、环境调控、生产资料为一体的多功能体系。随着温室技术的发展,温室向大型化方向发展,面积呈扩大趋势。近年来,发达国家新建的温室都是大型的现代化温室。以荷兰为代表的欧美国家设施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无土栽培的比例大。大型温室大多集中在欧洲,荷兰大型温室就有1. 1 万hm2 。美国、日本、奥地利则建立了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植物工厂”。植物工厂采取全封闭生产、人工补充光照,全部采用电脑控制,由机器人或机械手进行栽培作业,完全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为推动设施农业发展,以色列、日本、荷兰、英国等国家都在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不断推出新型连栋式大温室。大力发展集约化的温室产业,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肥料、二氧化碳均通过计算机调控。从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到采收包装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自动测量、环境条件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已在各国设施农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促进了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塑料大棚、玻璃温室、人工气候室环境的自动监控和管理,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供给系统、灌溉系统,组织培养的种苗繁殖与驯化, 植物工厂的自动化等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是以自动测量、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设施农业的大规模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是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2、温室覆盖材料与选型多样化
近年来,采用高强塑料膜(PVC) 取代玻璃,用于温室生产已成为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塑料温室以其成本低、更新容易等特点得以迅速发展。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温室面积较大、而又较集中发展塑料温室的国家,塑料温室面积占总面积的96 %。除日本外,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塑料温室发展速度也很快。世界各国的塑料温室的选型常常依据各自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等统筹考虑。例如日本多采用小巧玲珑的管架塑料温室,这种轻型管架温室用材省、拆装方便,有利于解决土壤连作障碍问题。美国、加拿大塑料温室大多是采用圆拱形结构,骨架用异型钢材。塑料温室的覆盖材料大多是农用薄膜,主要品种是聚乙烯( PE) 、聚氯乙烯( PVC) 和醋酸乙烯( EVA) 3 种,还有一部分温室选用玻璃纤维树脂板(FRA 或FRP) 作为覆盖材料。覆盖材料的保温、透光、遮阳、光谱选择性能渐趋完善。
3、栽培产品多样化与特色化
20 世纪80 年代前,用设施栽培方法生产的产品主要是蔬菜、花卉和水果。90 年代开始向多样化和特色化方面发展并开始栽培高附加值的植物,如香料、特种植物、工业原料植物、药用植物、名贵观赏植物等。各国都十分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栽培,走特色化和规模化道路。以花卉为例,荷兰重点发展花卉种苗、球根、鲜切花等生产;而美国则在草花、花坛植物、盆花、观赏植物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设施农业将向节省能源、低成本的地区转移
近年来,由于世界范围内不断爆发能源危机,致使温室的能源成本不断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削弱了与露地生产的竞争力。为此,各国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布局上则逐渐将重心向节省能源的地区转移,从较寒冷多阴雨的地区向较温暖日光充足的地区转移。在较寒冷地区只保留冬季不加温的塑料大棚。20 世纪90 年代前,世界设施农业主要集中在欧、美洲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逐渐转移到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及劳动力廉价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设施农业也开始起步发展。
四、中国设施栽培农业现状
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中国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狭义上的设施栽培农业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的种植,在我国主要靠“棚膜”来支撑。而在粮食种植过程中的的常用的“地膜”一般不被列入设施栽培农业的范畴。目前中国设施栽培总面积达300万公顷,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近400倍,总面积世界第一。且设施栽培经济效益高,产业地位突出,比如目前棚室蔬菜(含瓜类)生产面积仅占蔬菜(含瓜类)生产面积的13.91%,但其净产值却达蔬菜(含瓜类)净产值的30.85%。
设施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并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达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要求,农产品也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设施农业逐渐成为了农业增效的新途径。特别是我国农膜覆盖栽培技术成绩显赫。我国地膜覆盖栽培适宜推广面积大于7.5亿亩,已推广2.7亿亩,推广普及率36%。我国棚膜覆盖栽培适宜推广面积大于7500万亩,已推广4180多万亩,推广普及率55.7%。设施栽培面积较大的省区有: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吉林、甘肃、湖北、山西、江西、浙江、四川、广东、广西。山东省是全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级区域,仅寿光一个县级市,农膜用量就超过了3万吨,超过了一些省级区域需求量。同时,山东省还是全国最大的农膜生产基地,仅淄博市的农膜产量就占了全国的25%。按7亿农民计算,推广农膜覆盖栽培对农民的人均收入的贡献额为486元。2006年,因地膜覆盖增产粮食1900多万吨,皮棉约130万吨,花生仁190多万吨,糖料680多万吨。因棚膜覆盖增产蔬菜和瓜果16300万吨以上。
然而由于目前设施农业在国内发展速度较快,潜在利益较大,不免会出现诸多问题,而且在发展初期已经显现了因制造质量粗糙,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的实例。影响我国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标准问题。目前国内现有的设施农业行业标准还远远满足不了该行业发展需要。标准化工作的落后,挫伤了质量信誉较高的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为粗制滥造的中小企业提供可乘之机,影响了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产品质量控制问题。这要求企业按标准来生产,而且还要求企业要有检验验收制度,包括进货质量和出厂产品质量检验。
3、中国设施农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其硬件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这主要包括:总体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低,设施本身水平低,机械化水平偏低,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等。
尽管设施农业在中国的发展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从总体来看设施农业在中国前景看好,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2、入世以后国外设施的生产、经营企业将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以占有一席之地,国内外设施农业相关企业的有序竞争,必将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3、中国设施农业中作物品种、调控手段、规范化水平不高等薄弱环节将会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介入而形成空前的发展局面。
五、中国农膜行业现状及前景
据农业部门测算,2008年全国农用薄膜年使用量为120万吨,其中棚膜75万吨,设施栽培面积突破4100万亩;地膜45万吨,覆盖栽培面积已达2.7亿亩。
随着农膜行业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国农膜行业的问题亟须解决。据统计,中国近千家农膜生产企业中,小型企业占90%以上,由于小型农膜企业多,对农膜的投入不足,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慢,小型农膜企业一直是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另外,作坊式企业生产的劣质农膜低价冲击市场,一些正规企业生产的量大、质好的产品在价格上高于劣质农膜,造成销售不畅,农膜企业无法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更无力研发生产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高档农膜,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膜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农膜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5月11日作出重要批示:“要采取措施整顿治理。”200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局、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七部门联合发文(发改运行2007年第3549号)要求加强农用薄膜生产经营管理,并提出四项措施:一、加强质量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二、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监管,规范市场结算制度;三、严格产业政策,制定发布农膜行业准入条件;四、加强农膜推广使用指导,增强农民维权意识。为引导和促进农膜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家发改委将适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并尽快发布《农用薄膜行业准入条件》、《农用薄膜生产经营管理规定》,以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前文已述,覆盖材料多样化是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对农膜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来,一些有实力的农膜企业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农膜,棚膜产品向多层复合发展,性能向高透光、高保温、高强度、长寿命和持续的流滴期、防雾期、转光期、防尘期、防菌期等功能化和综合化发展;地膜则向保墒、保湿、除草、防虫等功能化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国产生了30余家销量过万吨的农膜生产企业。其中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有四家,荣获“中国名牌的”有七家。特别是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同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两项桂冠,成为民营经济在中国农膜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喜丰”、“清田”、“兰花”、“华盾”、“宝硕”已经成为在农地膜行业享有盛誉的“五朵金花”。近几年来,一些韩资、日资农膜生产厂家也正在崛起。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高档薄膜市场占有率太低。据统计,发达国家农膜市场中高档农膜占20%,中档农膜占50%,低档薄膜占30%;而中国农膜市场中,高档农膜仅占2%,中档农膜占20%,低档农膜高达78%。
农用薄膜不仅是持续繁荣的中国农业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世界上13亿人口、7亿多农民的中国,农用薄膜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十一五”期间,中国农用薄膜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朝着高性能化、薄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据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张真和预计,至2010年全国园艺设施面积将增加到4500万亩,功能性棚膜的比重占棚膜年销量40%以上;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将扩大到3.1亿亩以上,预计到2030年,中国园艺设施栽培面积有望增加到5000万亩,功能性棚膜比重有望增加到70%。可见,中国农膜市场潜力巨大,农膜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全国设施栽培面积(万亩)
年度 | 合计 | 大中棚 | 小拱棚 | 节能日 光温室 | 普通日 光温室 | 连栋 温室 | 加温 温室 |
1981/1982 | 10.9 | 1.9 | 7.4 | 0.0 | 1.1 | - | 0.5 |
1983/1984 | 29.3 | 5.1 | 20.1 | 0.0 | 2.9 | - | 1.2 |
1985/1986 | 101.6 | 17.7 | 69.7 | 0.6 | 10.1 | - | 3.5 |
1987/1988 | 170.3 | 28.9 | 114.5 | 1.6 | 20.5 | - | 4.8 |
1989/1990 | 208.9 | 42.0 | 128.7 | 8.4 | 24.2 | - | 5.6 |
1991/1992 | 313.8 | 74.5 | 193.4 | 19.9 | 18.8 | - | 7.2 |
1993/1994 | 519.7 | 120.2 | 279.3 | 73.5 | 38.0 | - | 8.7 |
1995/1996 | 1048.6 | 279.9 | 500.8 | 156.6 | 104.1 | - | 7.2 |
1997/1998 | 1883.4 | 695.6 | 751.4 | 282.3 | 117.1 | 0.7 | 36.3 |
1999/2000 | 2685.7 | 1048.9 | 1025.4 | 396.0 | 171.1 | 1.9 | 42.4 |
2001/2002 | 2946.3 | 1129.5 | 1071.0 | 513.0 | 187.5 | 1.8 | 43.5 |
2003/2004 | 3805.3 | 1559.2 | 1335.6 | 759.5 | 137.7 | 1.0 | 12.2 |
2005/2006 | 4184.8 | 1721.3 | 1476.2 | 857.1 | 117.9 | 1.1 | 11.3 |
2007/2008 | 4360.3 | 1783.4 | 1508.6 | 912.4 | 143.3 | 1.3 | 11.4 |
设施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并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达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要求,农产品也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设施农业逐渐成为了农业增效的新途径。特别是我国农膜覆盖栽培技术成绩显赫。我国地膜覆盖栽培适宜推广面积大于7.5亿亩,已推广2.7亿亩,推广普及率36%。我国棚膜覆盖栽培适宜推广面积大于7500万亩,已推广4180多万亩,推广普及率55.7%。设施栽培面积较大的省区有: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吉林、甘肃、湖北、山西、江西、浙江、四川、广东、广西。山东省是全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级区域,仅寿光一个县级市,农膜用量就超过了3万吨,超过了一些省级区域需求量。同时,山东省还是全国最大的农膜生产基地,仅淄博市的农膜产量就占了全国的25%。按7亿农民计算,推广农膜覆盖栽培对农民的人均收入的贡献额为486元。2006年,因地膜覆盖增产粮食1900多万吨,皮棉约130万吨,花生仁190多万吨,糖料680多万吨。因棚膜覆盖增产蔬菜和瓜果16300万吨以上。
然而由于目前设施农业在国内发展速度较快,潜在利益较大,不免会出现诸多问题,而且在发展初期已经显现了因制造质量粗糙,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的实例。影响我国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标准问题。目前国内现有的设施农业行业标准还远远满足不了该行业发展需要。标准化工作的落后,挫伤了质量信誉较高的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为粗制滥造的中小企业提供可乘之机,影响了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产品质量控制问题。这要求企业按标准来生产,而且还要求企业要有检验验收制度,包括进货质量和出厂产品质量检验。
3、中国设施农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其硬件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这主要包括:总体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低,设施本身水平低,机械化水平偏低,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等。
尽管设施农业在中国的发展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从总体来看设施农业在中国前景看好,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2、入世以后国外设施的生产、经营企业将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以占有一席之地,国内外设施农业相关企业的有序竞争,必将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3、中国设施农业中作物品种、调控手段、规范化水平不高等薄弱环节将会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介入而形成空前的发展局面。
五、中国农膜行业现状及前景
据农业部门测算,2008年全国农用薄膜年使用量为120万吨,其中棚膜75万吨,设施栽培面积突破4100万亩;地膜45万吨,覆盖栽培面积已达2.7亿亩。
随着农膜行业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国农膜行业的问题亟须解决。据统计,中国近千家农膜生产企业中,小型企业占90%以上,由于小型农膜企业多,对农膜的投入不足,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慢,小型农膜企业一直是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另外,作坊式企业生产的劣质农膜低价冲击市场,一些正规企业生产的量大、质好的产品在价格上高于劣质农膜,造成销售不畅,农膜企业无法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更无力研发生产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高档农膜,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膜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农膜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5月11日作出重要批示:“要采取措施整顿治理。”200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局、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七部门联合发文(发改运行2007年第3549号)要求加强农用薄膜生产经营管理,并提出四项措施:一、加强质量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二、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监管,规范市场结算制度;三、严格产业政策,制定发布农膜行业准入条件;四、加强农膜推广使用指导,增强农民维权意识。为引导和促进农膜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家发改委将适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并尽快发布《农用薄膜行业准入条件》、《农用薄膜生产经营管理规定》,以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前文已述,覆盖材料多样化是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对农膜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来,一些有实力的农膜企业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农膜,棚膜产品向多层复合发展,性能向高透光、高保温、高强度、长寿命和持续的流滴期、防雾期、转光期、防尘期、防菌期等功能化和综合化发展;地膜则向保墒、保湿、除草、防虫等功能化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国产生了30余家销量过万吨的农膜生产企业。其中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有四家,荣获“中国名牌的”有七家。特别是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同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两项桂冠,成为民营经济在中国农膜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喜丰”、“清田”、“兰花”、“华盾”、“宝硕”已经成为在农地膜行业享有盛誉的“五朵金花”。近几年来,一些韩资、日资农膜生产厂家也正在崛起。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高档薄膜市场占有率太低。据统计,发达国家农膜市场中高档农膜占20%,中档农膜占50%,低档薄膜占30%;而中国农膜市场中,高档农膜仅占2%,中档农膜占20%,低档农膜高达78%。
农用薄膜不仅是持续繁荣的中国农业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世界上13亿人口、7亿多农民的中国,农用薄膜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十一五”期间,中国农用薄膜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朝着高性能化、薄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据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张真和预计,至2010年全国园艺设施面积将增加到4500万亩,功能性棚膜的比重占棚膜年销量40%以上;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将扩大到3.1亿亩以上,预计到2030年,中国园艺设施栽培面积有望增加到5000万亩,功能性棚膜比重有望增加到70%。可见,中国农膜市场潜力巨大,农膜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