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番茄栽培技术②
时间:2009-10-12 来源: 作者:
温室番茄栽培,有些果实脐部出现凹陷的大褐斑,不能食用,这是什么病害?怎么发生的?应该怎样防治? |
这是一种生理性缺钙症,叫做脐腐病。番茄需钙量大,一旦缺钙,易发生脐腐病。花期缺钙可发生顶裂果,幼果脐部及周围果皮开裂,胎座组织外翻,使幼果形成七翻八裂,十分难看的畸形果。幼果膨大期之后缺钙,可形成脐腐病果,俗称“黑膏药病”。发病初期在果脐附近出现黄褐色斑点,随病斑扩展,病斑变为褐色,向内凹陷、变硬,果实停止膨大,提早变红,果形变扁,果面少光泽,无食用价值。 缺钙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土壤干旱或忽干忽湿,氮肥和钾肥施用量过大、长期低温和土壤本身施钙不足都会引起缺钙症发生,诱发顶裂果和脐腐病。 为防止缺钙性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在管理上应注意增施有机肥和钙肥,要适量施氮肥和钾肥,注意提高室内夜间温度和土壤温度;坚持喷施“天达---2116”,提高植株的吸肥能力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保持土壤水分稳定,严防干旱、与大水浇灌相互交替现象的发生。若已经发生缺钙症,可结合浇水,土壤冲施过磷酸钙,每667米2冲施30千克。并要根外喷施0.5%氯化钙 0.01%维生素B药液或1%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每5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每间隔10天,掺加1次600倍“天达---2116”即可防治。 |
番茄中下部叶缘失绿黄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预防其发生? |
番茄中下部叶缘失绿黄化,黄化只限于叶缘,多因缺钾引起。番茄植株缺钾,可严重影响幼果发育,降低果实品质,还可引发筋腐果等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番茄缺钾症近几年发生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是番茄需钾量较多,是需氮量的2倍以上,而钾肥又极易流失。二是施肥不合理,氮肥特别是鸡粪使用量偏多、钾素肥料偏少引起的。鸡粪含氮量高达1.63%、含钾量仅0.4%,氮钾比例失调,满足不了番茄对钾素的吸收,氮肥过多,又会抑制对钾肥的吸收,必然引起缺钾现象发生。三是温室内土壤温度偏低,影响了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系不发达、活性低、吸收能力差,从而极易发生缺钾症和其他缺素症。 为防止缺钾症的发生,首先应提高室内土壤温度,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吸肥能力。第二注意喷洒或浇灌“天达—2116”,促进发根,提高番茄植株和根系的吸收能力和抗逆性。第三应增施牛马粪、圈肥等有机肥料和钾肥,结果期应适当追施速效钾素肥料,并结合喷药,根外喷施0.4--05%的磷酸二氢钾(注意不可与含有锰、锌、铝等金属离子的农药混用)和0.3%的硫酸钾。 |
番茄新生叶片卷曲,中下部叶片普遍黄化,并由下往上发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预防其发生? |
番茄新生叶片卷曲,中下部叶片普遍黄化,并由下往上发展多因缺镁所致。番茄缺镁时,叶绿素含量低,叶片黄化,光合作用微弱,严重影响有机营养的积累,可造成大幅度减产。有机肥料施用不足,土壤镁素含量低,或氮、钾肥施用量过足、特别是鸡粪使用量过多,氮镁比例失调,阻碍了对镁素的吸收,加之番茄收获量大,对镁需求量较多,所以极易表现缺镁。 为防止缺镁症发生,首先应增施有机肥和钙镁磷肥,适当控制氮素和钾素肥料的用量,注意减少鸡粪使用量。第二注意提高土壤温度,根外喷施600倍“天达—2116”,每10--15天一次,连喷4-6次。若已经发生缺镁症,可以根外喷施0.4%硫酸镁或0.5%氯化镁,每3—5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 |
温室番茄栽培,会经常发生哪些生理性病害?怎样预防? |
番茄生理性病害,除以上所述的缺素症外,还经常发生卷叶病、畸形果,筋腐果、空洞果、裂嘴果等生理性病害。发生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如下: (1)筋腐果:又叫条斑病或条腐病,是温室番茄经常发生、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其症状有两种类型: 一是褐色筋腐,果面出现局部褐变,甚至出现坏死斑,果面凹凸不平,果肉僵硬,发病处着色不良,有明显绿色或淡绿色斑,切开果肉可见维管束褐变坏死。 二是白型筋腐果,多发生在果实皮部组织上,病部具有蜡样光泽,质硬,果肉似“糠心状”,病部着色不良。 筋腐果发生的原因是因多种不良环境条件综合作用所致。低温、高温、弱光或高夜温、缺钾、氮肥过足或病毒感染等因素,都能诱发筋腐果病。其中,缺钾时发病明显加重。 防治筋腐果应采取综合措施:一是选用不易发病的品种;二是合理密植,适当疏除过密叶,改善光照条件,要特别注意定植时花序定向栽植,使果穗处于操作行一方,能有较良好的光照条件;三是适量施用氮肥,特别要防止一次追施速效性氮肥过多,要增施钾肥和有机肥料,并要严防一次性浇水量过大,造成土壤过湿;四是注意喷施“天达—2116”(或康凯、或芸苔素内酯),提高植株的吸肥力和适应能力,注意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一旦发生筋腐果,要立即疏除过密叶片,提高夜温,喷洒0.5%的磷酸二氢钾、或0.3%的硫酸钾,并结合灌水冲施硫酸钾,每667米215—20千克。 (2)空洞果:空洞果是温室番茄,特别是越冬茬番茄栽培中比较普遍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其症状是外观果实有棱,横断面成多角形,切开后可见明显的空腔。空洞果发生的原因:一是夜间室内温度过低,果实受精不良,果实内部发育不完全,形成空腔;二是氮肥用量过多;三是缺少二氧化碳或光照条件差,光合产物不足;四是用激素药液蘸花时,配制浓度过大,或蘸花时花蕾幼小,发育不够健全,部分形成空洞果。 防治方法:要采取综合措施,一要适当低温炼苗,培育花芽分化良好的壮苗,实行带花序的大苗定植,提高夜间温度,以利于受精和幼果发育。 二要适当稀植,张挂反光幕,改善室内光照条件,并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积累。 三要合理调整温度,严防夜间温度过低与过高,造成受精不良和有机营养消耗过多。 四要合理施肥与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料,适量施用氮肥,严防氮素过剩、前期水分过足和结果盛期水分不足。 五是蘸花激素药液的浓度应适宜,不可过高,蘸花时花应开展,不可处理过早。 (3)畸形果:温室栽培经常发生的畸形果有大脐果、尖顶果、多心皮果等。 畸形果发生的直接原因:花芽分化和发育时水分和养分供应过于充足,超过了正常需要量,又遇到连续6℃左右的低夜温、或低于20℃的昼温,易诱发多心皮畸形果;蘸花药液浓度过高、用量过多,易诱发大脐果和尖嘴(顶)果;此外低温寡照条件下分化发育的花芽也易产生畸形果。在防治上应注意苗期夜温维持在10℃以上,至少不要有连续8℃左右的低夜温,要避免苗期肥水过足,特别是氮肥施用量过多,并要注意蘸花药液浓度和用量要适宜。 (4)卷叶病:卷叶病分生理性卷叶病和病毒性卷叶病。生理性卷叶病发生原因:一是整枝、摘心过重,植株留有叶片过少,有些品种会造成叶片上卷。二是土壤缺铁、钙等微量元素,叶片表现上卷,同时变紫、变黄。三是土壤严重缺水、干旱时,下部叶片卷曲。四是氮肥施用量过多,复叶上的小叶成翻转的船底形,或小叶片卷曲。五是喷药不当或蘸花用药浓度过大,或用量过多,发生药害,引起卷叶或形成类似病毒病症状的蕨叶。 病毒性卷叶病:番茄感染病毒后,从下部叶片开始卷曲,比生理性的卷叶多,卷叶重,叶片变脆下垂,叶脉呈紫色,叶面呈灰色,植株变黄,果实发育不正常,提早成熟,须根变色腐烂,引起严重减产。 防治卷叶病应注意:一是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建温室,浇水量不宜过多,整枝打杈不能一次性太重,注意多施有机肥料,增施磷、钾、钙等肥料和铁素微肥。二是喷花和蘸花时用药浓度和用量应适宜,不可随意提高浓度和用量过多,造成药害发生。三是注意防治蚜虫为害和病毒侵染(参考病毒病防治)。 |
西红柿有的花开不成、不座果,即便结果也是裂嘴果,是什么原因内引起的?怎样预防? |
这是低温引起的!西红柿花芽分化时遇到较长时间低于10℃的低温,其花芽分化不能正常进行,花芽质量差,难以座果,并且容易生成多心皮花、座果后成裂嘴果。 预防方法:一要提高设施温度,最低夜温维持在12℃左右,防止夜温低于10℃的情况出现。二要注意喷洒“天达—2116”提高西红柿植株的耐低温性能,减少这种现象发生。 |